【引言】
“两会”之音正当时,法治蓝图启新篇。中国网记者深入司法一线,近距离报道西双版纳两级人民法院在保护雨林绿水青山方面所做出的卓越努力,聆听法院工作报告中的铿锵之音,深刻感受到司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响彻云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深知,环境资源审判是西双版纳法院司法工作的重要内容,他们以法治的利剑,震慑破坏生态的魔爪,为雨林绿水青山织就了一张严密的保护网。
3年前,云南野生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举世瞩目,人象和谐场景让国内外网友动容……山多、树多、生态好,得天独厚的资源对于西双版纳来说是荣耀和财富,但也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和更多的责任。在一年的环资审判工作中,西双版纳法院坚持铁腕执法,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惩处,为生态保护筑牢司法防线。
一直以来,西双版纳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工作领导小组,以“一盘棋”的大格局织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司法保护网,逐步探索环境资源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的审理模式,2024年,依法审结环境资源相关案件25件42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延伸守护生态环境职能职责,积极在环资审判中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引导当事人通过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方式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这些举措不仅让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当地的绿色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这一年,西双版纳法院积极推动构建与政府、环保组织、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公开审理、庭审直播、法治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把法律法规普及到雨林一线,把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到旅游一线,守护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绿水青山。
“到西双版纳,雨林法官带你夜探云南虫谷!”
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网络直播活动吸引了网友211.7万次点击,“雨林+法官”的新奇组合在给观众带来与众不同新鲜感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普法宣传效应,“雨林法官”也将环境资源审判带入到大众的视野。
法官们一边穿梭在茂密的雨林中,一边结合相关案例,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解环境资源法律知识。西双版纳中院干警介绍,直播过程中网友们如同置身于生动的普法课堂,既领略了热带雨林的神秘与美丽,又在心中种下了环保法治的种子。
作为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西双版纳拥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最南端的边境小城勐腊,自2016年起便荣获国家生态县的殊荣,成为首批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的县(市)之一。
春节前夕,勐腊县人民法院干警利用假期游客相对集中的时机,走进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在雨林生态研学基地为游客和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授课。
据了解,2024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勐腊法院在望天树景区正式设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服务点”,把司法护航生态文明建设的触角进一步延伸。
勐腊法院副院长陶琪仙提到,该法律服务点的设立是A级景区与司法服务前移的一次成功联动,以景区为基点向周边村寨辐射进行普法宣传,着力于提高当地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从源头减少破坏生态环境资源案件的发生。从景区的角度出发,法律服务点的设立也为当地景区企业提供了便利的法律咨询服务,进一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区环境,达到“1+1>2”的普法宣法效果。
当前,勐腊法院先后在勐满、勐仑、勐腊管护所等地成立5个生态巡回审判点。过去一年,勐腊法院共审结破坏环境资源类违法犯罪12件24人,以司法守护勐腊绿水青山。
在这片美丽的热带雨林中,西双版纳法院将继续深化环资审判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司法制裁力度。同时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司法建议、公益诉讼等方式推动受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以环资审判为笔,共同绘就边疆热带雨林生态文明绿美画卷。
撰稿:戴铮
供图:西双版纳两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