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以来,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公平正义凝聚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西双版纳安全稳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勇当民族团结“守护者”
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保障民族团结进步。2022年上半年,全州法院共受理案件19715件,审执结15504件,结案率77.86%,在全省排名第五位。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2451件,审结2257件,结案率92.08%,在全省中院排名第一位。
一是强化底线思维推进平安建设。扛牢强边固防政治责任,审结跨境犯罪案件662件1338人,到边境乡镇公开开展12场次巡回审判活动,派出89名干警驻守边境一线。依法严厉打击涉黑涉恶、严重暴力犯罪和侵财犯罪,严惩毒品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等,有效维护边疆安全稳定。
二是坚持目标导向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二十条举措》,从诉前、立案、审判、执行4个环节发力,提升便民惠企司法服务。审结强制清算与破产案件4件,审结建设工程、房屋买卖等合同纠纷869件,审结金融借款、民间借贷等案件2990件。积极参与“烂尾楼”清理整治,强化府院联动。
三是聚焦堵点痛点强化民生保障。切实加强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民生司法保障,加大劳动报酬追索、工伤赔偿、赡养抚养等民生案件执行力度,积极为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提供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彰显司法关怀,传递司法温暖。学习贯彻新时代“三农”工作决策部署,依法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等涉农案件25件。
甘为各族群众“服务员”
围绕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持续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创新便民利民举措,提升诉讼服务水平。打造“厅网线巡”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通过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移动终端、12368诉讼服务热线、律师服务平台、巡回办理等多种渠道,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加快推进现代化科技深度应用,全面开展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网上调解、网上开庭、电子送达等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减少当事人诉累。今年上半年,全州法院网上立案1837件,网上开庭2226件,网上成功调解1531件,网上司法确认614件。
善做矛盾纠纷“解铃人”
全州法院坚持和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注重办案”向“参与治理”拓展,从“法庭内”向“法庭外”延伸。积极对接行业部门、人民调解组织、基层党组织等,高效运转诉源治理机制,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共治。当前,全州法院设立第三方调解工作室8个,特邀调解组织21个,特邀调解员111名,委托委派调解案件2641件,成功调解802件,司法确认489件。
围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精心打造调解室,各基层法院探索开展“圆桌调解”“竹楼调解”“说事亭调解”等调解方式。
比如勐海县法院打洛法庭,精准定位自身特色和职责使命,护航“幸福打洛”建设,在打洛江畔谱写了一曲美妙的法治乐章。该庭大力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深入村寨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调解,最大限度降低当事人维权成本。主动邀请村干部、调解员共同参与调解,用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寨中。注重日常普法宣传,在农闲时节、夜晚时分,走村串寨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将婚丧嫁娶、民间借贷等常用法律知识用群众话语进行讲授,让大家一听就懂、一看便知、一学就会。
再如,西双版纳州中级人民法院开展“双语法官举案说法”“双语干警手把手教您诉讼”等活动,切实解决各族群众因语言不通、不熟悉诉讼流程等问题。景洪市法院充分发挥双语法官、双语调解员优势,用民族语言架起信任桥梁,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勐海县法院勐遮法庭总结“56字审判工作方法”,邀请有威望的长者参与调解纠纷,引用优秀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村规民约释法说理,促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一桩桩、一件件不胜枚举的贴民生、接地气工作,无不体现着法院干警对审判事业的满腔热情,对各族同胞真挚的热爱,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热忱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