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姑娘谢谢你,现在能跟儿子姑娘好好讲话,老人家害怕没有人养啊……”一位七旬傣族老咩涛(老奶奶)抱着法官边哭边说,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感谢法官帮她解决了家庭矛盾,让老人与子女能够冰释前嫌。
春节前,老人曾因家庭矛盾到打洛镇司法所哭诉过,司法所联合村干部、调解员多次调解均未果。2月9日,法官与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员再次到老人的家中进行调解,融合法、理、情促成老人与子女化解积怨,用有温度的方式将纠纷化解在诉前。
70岁的玉某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分家自立门户多年,女儿在外务工于2019年归家,起初母女俩相处甚欢,但后期由于各种原因,母女之间常常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后愈演愈烈,70岁的老母亲不愿意再继续与女儿生活。
法官一行来到玉某家中,找到玉某及其子女一起坐下来详谈。经了解,玉某多年来独自生活,虽然年龄较大,但仍能养鸡种菜自食其力,女儿及女婿返家后,由于生活习惯、生产经营、沟通交流等多方面原因,双方未能融洽相处,争吵不断,玉某生病住院时也因护理问题发生过争吵。子女平时未特意给老人赡养费,老人家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子女不给养老送终故而经常吵闹。调解过程中,老人家掏出几盒药边哭边说“我自己的农田被女儿占用,她也不支付一分钱,我现在甚至连买药钱都需要伸手跟儿子要,日子太难过!”女儿则抱怨“现在日子好过了,应该是母亲享清福的时候,但是老人家脾气不好,几乎每天都要骂我,甚至还说要把我撵出家门。”
本案的症结在于子女未看到老人的实际需求,产生矛盾后以争吵的方式应对,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导致感情恶化。法官一一罗列了老人的衣食住行医疗护理及金钱需求,综合考虑老人的情绪以及子女之间有关赡养的争执,劝解子女共同赡养老人,并定期支付老人生活费,老人家听完后逐渐放下不安情绪,心平气和地与子女沟通交流,拿到生活费的老人靠在法官肩膀上边哭边感谢,因此产生了照片中的一幕。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打洛法庭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理念,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作为工作目标,从个案出发,在边境线上传递法治能量,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治的温度和力量,切实履行好维护边境安全、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