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当前,各级党政机关存在临时从其他单位借调或聘用人员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些人员被安排到涉密岗位工作,从而接触到一些国家秘密,则必须纳入机关、单位涉密人员管理范围。但实际工作中,不少机关、单位以人员流动频繁、借调时间短等为由,未将借调、聘用人员纳入涉密人员管理,未及时开展保密审查、保密教育和日常监管,存在一定的泄密隐患,引发了一系列泄密事件。
【案例1】2018年,有关部门在对某单位进行保密检查时发现,多名工作人员在连接互联网的非涉密计算机中违规存储处理多份涉密文件资料。经查,由于工作原因,该单位大量借调下属事业单位人员帮助工作。许多岗位涉及制作、复制、收发、传递、保管国家秘密载体,但该单位几乎从不进行涉密人员审查。部分责任人还存在违规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传递涉密文件的情况。事后,有关部门给予多名责任人党纪、政纪或组织处理。
【案例2】2017年2月,80后女研究生李某被借调到银监会工作,工作中违规将当时央行制定的、尚处于内部征求意见阶段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及起草说明(标“机密”)拍照通过微信发给前同事,进而导致该文件在多个金融行业微信群及有关人员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中不断转发,造成涉密信息在互联网上被大范围公开传播。最终,李某因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