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山乡位于“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南部,距县城约90公里,途经原始森林,道路蜿蜒狭窄,单程就需要2个多小时。布朗山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公里,是我国唯一的布朗族民族乡。
近年来,布朗山茶叶价格高涨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但随之衍生的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多,辖区内世居的少数民族文化水平和法治意识相对落后,为了保障辖区经济平稳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筑牢边境安全防线,勐海县人民法院以设立巡回审判点、现场办案、以案普法、指导调解等多种方式送法下乡,将司法服务传递到边境线上。
下面就跟随小编来看一看勐海县法院法官在布朗山乡“接地气”的办案日志吧!
第一站:巡回审判点值班,司法服务零距离
8月2日上午,勐海县人民法院法官来到位于布朗山乡司法所的巡回审判点值班。首先接待的是前来咨询的群众张某,在支付装修工程定金后,装修老板失联,无计可施的张某想到了找法官,法官给张某做出耐心细致的解答,因证据不完整,张某回去补充证据材料,将于下一次巡回日前来立案。之后法官又陆续接待了几位当事人,涉及到茶叶款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法官详细解答当事人的问题,并指导当事人用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权,对于不通晓汉语的少数民族群众,法官用哈尼语进行沟通交流或邀请司法所的布朗族工作人员翻译,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巡回审判点找到化解纠纷的办法。
之后,法官与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员座谈,分析研判近期布朗山辖区内多发的纠纷隐患,商讨对策,推动辖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二站:道路泥泞乘三轮,钻入茶地看现场
下午,法官一行驱车至勐昂村某小组,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的现场。本案的原被告双方系表亲,两家承包的土地相邻,老人过世后,双方对土地界限产生了争议,被告认为原告侵占其地块,铲除了原告的茶树。双方均持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只有实地定位测量才能明确争议地块的归属。但是雨季道路泥泞,车辆无法直通到地里,正好路上有三轮车行驶,法官遂向村民借来一辆三轮车,几人搭上“接地气”的小三轮,一路摇晃驶向茶叶地。
到达茶地附近,三轮车无法再通行,法官一行徒步走进位于茶园最中心的争议地块,在双方当事人及亲属的见证下,对争议土地实际定位、测量面积,查看被砍伐茶苗的株数和现状。怎知测量刚刚完成,还未来得及制作笔录,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将至,一行人又匆匆踏上返程。
第三站:完善笔录定证据,雨幕之内化冲突
冒雨回到村寨,在征得双方同意的情况后,法官在当事人家中制作现场勘察笔录。双方对位置信息等均无异议,但勘察测量结果需要有关部门根据测量数据制作图纸才能判定土地使用权归属,法官向双方释明后,双方均同意依据本次测量结果和两家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的四至界限来裁判,法官制作笔录固定证据。至此,双方达成共识,在法官的调和下,两家亲戚不再针锋相对,屋外大雨倾盆,屋内和气言谈,案件虽未审结,但双方的矛盾纠纷已朝着妥善化解的方向进了一大步,法治意识潜移默化传递给了边境群众。
这是勐海县人民法院干警办案日常的缩影。下一步,县法院将继续秉承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办案理念,积极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的举措,服务辖区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