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达难”一直是困扰法院的难题,当事人提供的号码空号、停机、地址不详、躲避送达、受送达人家属不配合等各种情况都成为案件正常排期开庭的“拦路虎”,制约着审判质效的提升。2019年8月,景洪市人民法院成立“集约送达中心”,以解决“送达难”为目标,通过送达工作统筹化、送达过程全留痕、送达服务多样化,多举措解决送达难题,为法院送达按下“快进键”,取得明显成效。
电子送达,当事人无需来回跑
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景洪市法院引入了第三方“新视云”电子送达平台,通过该平台向受送达人拨打电话,自动记录每一次拨打情况,拨通后全程录音,确认受送达人同意后,根据对方接受的送达方式进行电子送达。平台也可以直接发送短信,受送达人点开短信链接即可查看,既有效制约了规避送达的行为,也减轻了当事人诉累,提高送达效率。2020年上半年,集约送达中心完成2295件民事案件对被告的首次送达,电子送达成功率75.37%,平均送达时长缩短至5日。
信息修复,破解规避送达问题
对于没有电话号码、号码空号停用、地址不详等送达难题,法院可以通过送达平台的送达数据库、案件系统关联当事人信息、调取当事人在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营业商实名登记的电话号码、户籍信息等进行信息修复。对于已经在送达平台数据库中有过送达记录的按原送达方式进行送达;对于调取到新号码核实后再进行电子送达;修复住址的按住址进行邮寄送达和外出送达。
通过信息修复极大的提高了送达成功率。如信用卡纠纷类案件,起诉时被告申请信用卡时预留的号码多已停用。通过信息修复,协查被告实名登记的电话号码,将此类案件被告的电子电话送达成功率提升至68%左右。
邮寄送达,当日投递全程留痕
对多次拨打拒接电话而不能进行电子送达的,优先使用法院专递邮寄送达。电子送达系统拥有邮单自动填充、批量打印的功能,且同步实时跟进邮寄信息,提升邮寄送达的可视性和可控性,改变以往交付投递后被动等待回执的局面。同时,邮政公司派专门人员驻点集约送达中心统一管理法院专递,能够实现当日案件当日投递、全程跟踪、及时反馈等功能,保证各类法律文书邮寄的快捷性和安全性。
集中送达,合理整合资源力量
集约送达中心专门设立送达组,确保每天有一组两人进行外出送达,必要时两组人员进行外出送达,改变传统由各审判团队“各自为营”自行送达,缺乏统一调度,经常出现同一当事人、同一地址、同一路线反复送达、送达经验不足造成送达失败等情况。
统一由送达组对电子送达、邮寄送达失败和其他法院委托送达的辖区内案件统筹安排外出送达,尽可能的在同一路线中完成多个案件的送达,节约成本。送达人员对送达文书和法律程序的耐心解释,促使当事人签收材料依法应诉。2020年上半年,送达组外出送达各类民事诉讼材料740件/次,送达成功(含留置送达)358件/次,送达成功率48.37%。